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这是吉利控股集团推动旗下业务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重要一步。
此前,吉利控股集团已将旗下极氪和领克两个品牌合二为一,整合为极氪科技集团。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后,将对双方未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包括整合资源与降低成本、技术与产品协同提升、优化品牌架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推进国际化战略等。这也被舆论视为当前吉利控股集团主动“反内卷”的举措之一。
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这是我国汽车历史上同期产销首次双超1500万辆。不过,扣除出口量后,国内汽车产销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表明,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已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
在增量市场竞争阶段,竞争策略比拼的是速度,整车企业可以推出尽可能多的品牌和车型,在快速增长的不同细分市场全面开花。而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竞争策略比拼的是效率,整车企业不能简单地以品牌和车型数量制胜,而应通过技术、制度创新与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品牌和车型,提升投入产出效率。
规模大不一定意味着实力强,品牌多不等于销量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兼并重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企业整合是产业迈向成熟期的必然现象。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呈现出的存量竞争、利润下降、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等现象,正是进入产业成熟期的典型特征。基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汽车行业的整合之势将不可避免。
从企业内部看,部分大汽车集团已优先进行内部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选择战略收缩,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比如,此次吉利汽车与极氪的合并;东风汽车集团通过奕派汽车对东风乘用车业务的整合;广汽集团强化对旗下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上汽集团的大乘用车板块调整等。这些企业以不同方式对各自的组织架构及流程进行变革,对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企业外部看,不同车企之间的兼并重组,也会与弱势企业的退市同步展开,重塑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当前我国汽车市场集中度相对偏低。2024年,我国具有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超过200家,经营主体过多,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大量落后企业应退未退,通过低价策略维持基本生存,挤压优质企业生存空间。汽车市场经营主体过多、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整合。
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在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一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美国汽车产业经历多次大规模整合,逐步形成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巨头。日本拥有八大知名汽车品牌,大型车企数量居全球首位。尽管如此,现在本田、日产和三菱三大车企也着手合并以应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变革以及自身的压力。随着淘汰赛的加速,国内大汽车集团整合规模和营销弱势的车企;跨国车企以收购、合资或技术合作的方式整合本土弱势新能源车企,有望成为新一轮兼并重组的重要方式。
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该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其实,兼并重组也是治理内卷的重要手段。基于目前的产业竞争格局,尤其是在头部汽车集团已经占据近90%份额的大背景下,加快企业内外部整合并不会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相反可以进一步提升优势汽车集团全球竞争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