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驱动与全球合作需求下,中国企业出海正经历深刻转型——从“人力输出”跃升为“方案出海、数字护航”。7月3日举行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出海国际合作论坛”揭示,北京构建的创新服务基地半年来成效显著,软通动力、中国移动等领军企业在论坛上分享成功实践,新一批上市公司加速布局,以技术方案和合规运营竞逐全球市场。
“在全球化背景下,数字经济全球一体化不会停止,中国数字经济与世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荣誉理事长、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表示,中国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出海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也认为,人工智能是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最大技术变量。全球合作(如开源、技术出海)是缩小鸿沟、实现普惠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必要路径。
北京大力构建的企业出海支撑体系正印证上述判断。据北京市大兴区常务副区长郭文杰介绍,“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落地大兴一年来,已整合八大核心服务,立足首都资源禀赋,聚焦企业真实痛点,提供了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也构成了助力企业出海的全球化“快车道”。该基地已集聚了百余家数字领军企业,服务了80余家企业大幅提升数据跨境合规效率,为150余家企业提供了市场选择。海外知识产权、出海保险等多领域的出海培训,助力企业高效开拓国际市场,仅半年就助力企业撬动海外订单超过30亿元。
政策红利的释放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正迅速转化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实际动能与市场机遇。
“全球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新的需求,产生了很多新的行业、新的需求,比如云计算、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而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又为中国企业提供技术输出和商业拓展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陈柏珲表示,中国企业出海已开启新叙事。从比亚迪电动车在东南亚的市占率超过特斯拉,到直播带货模式在海外复制,中国品牌正迎来黄金窗口期。
把握这一窗口期,领先的上市公司正实践从“人力输出”到“方案出海”的转型升级。
软通动力董事长刘天文介绍称,在出海1.0阶段,公司主要靠人力成本优势做交付。如今2.0阶段,软通动力聚焦输出中国数字化成熟方案。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总部,维系过去长期服务的日本市场、北美市场,布局东南亚、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在香港设立国际化财税法务运营团队,培养在地化人才,打造本地化服务体系。2025年,公司海外营收预计近2亿美元,除了成熟的解决方案输出,强大的数字化护航能力也是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保障。中国移动国际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孙晓妹注意到,当中资企业数字化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升的时候,挑战也如影随形。全球范围内通信基础设施、服务响应体系等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全球数据安全以及隐私监管的管理体系同样面临挑战。对此,中国移动基于自身强大的数字能力底座,为客户提供全栈式、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覆盖跨境连接、数据安全、本地IT服务等,已服务超1万家中资出海企业。
成功出海不仅依赖技术与服务,还在于“融进去”,建立信任与合规运营。
在泰雷兹中国CEO魏天睿看来,信任是出海的基石。出海企业既要遵守国际公约,也需适配当地法规。泰雷兹在中国已经运营超过60年,经验证明尊重文化才能扎根。
融入的另一个核心维度在于对数据与算法合规的前瞻性管理。IBM大中华区专家实验室总经理魏永明说,算法与数据出海需建立颗粒度管理体系。他认为,90%的未来创新会发生在软件、数据、AI与算法领域,必须用平台策略实现合规运营,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
为系统性支撑企业应对出海挑战、把握合作机遇,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正在加速落地。7月3日,北京市共建“一带一路”直通车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同步成立的“数字经济出海国际合作联盟”汇聚24家海外商协会,覆盖中东、东南亚、欧洲等区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与北京市签约,将在大兴建立“数字友好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
随着北京出海基地迎来高伟达、传神语联等15家上市公司签约入驻,一幅以“政策+平台+生态”护航的出海新版图已然展开。当数字驼铃再度摇响丝路,中国企业正以技术为帆、合规为舵,驶向深度融合的全球化新蓝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