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前,无人驾驶汽车还被认为是科幻电影中想象出来的概念型产品,然而到了2025年,无人车行业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破局,还摇身一变成为率先实现规模化商用并走向盈利的赛道之一。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无人车行业在2025年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一方面,多家无人车企业正在努力跨越从千台到万台的交付量“门槛”;另一方面,不断有重磅新玩家入局。在刚刚过去的9月,包括汽车电子企业德赛西威(002920.SZ)、智驾领域供应链企业佑驾创新(2431.HK)两大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了旗下无人配送车品牌与车型,此前Momenta也被传正在组建无人车团队。这些新玩家的入局,将给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与之呼应的是,资本市场对无人车行业青睐有加。今年以来,新石器、九识智能、白犀牛等头部无人车企业相继获得C+轮、B轮、B+轮融资,无人车成为自动驾驶领域中最为“吸金”的细分领域之一。
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下无人车赛道的发展?接下来无人车行业的竞争焦点是什么?竞争格局将迎来哪些变化?业内外对于这一系列问题颇为关注。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石器”)创始人兼CEO余恩源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人车技术迭代的速度快于预期。“我们在年初设定了销量过万台的目标,已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增长的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展望未来,余恩源判断,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被打开,无人车行业将继续保持10倍速增长。
交付量暴涨超10倍
无人车在2025年的起量是肉眼可见的。
今年国庆黄金周前后,记者在杭州、成都等多个新一线城市街头看到多辆无人车穿梭于街头,对于无人车的上路作业,街头上人们的神态已没有了最初的新鲜好奇,这折射出无人车正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日常图景。
数据的增长更有说服力。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快递物流无人配送车规模化应用才累计超过6000台。然而到了2025年,多家无人车企业官宣已经或即将跨过万台交付量门槛:9月底,新石器无人车在浙江桐庐生产基地内官宣了第1万台整车正式下线交付的消息。九识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潘余昌此前透露,截至2025年8月九识已投放无人车超7000台,在手订单超1万台。新入局的选手——佑驾创新副总裁郭龙则在近期的专访中披露,在今年年底前,佑驾创新推出的小竹无人车将预计交付400~500 台,明年销量将跃升至数千台,目标是冲击1万台。
“新石器无人车去年全年的交付量才1000多台,今年年初我们一个月的交付量是去年一年的量,现在一个月的交付量是过去两年的量。”余恩源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新石器无人车今年初设定的目标是今年的销量要超过1万台,从9月的数据来看,新石器已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销售目标。“这个速度比我想象中要快。”余恩源称,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新石器无人车将保持每月2000台以上的产能和交付量,2025年全年交付量有望突破1.5万台,交付量相较于2024年暴涨超10倍。
业内认为,无人车爆发的临界点即为1万台运营规模,只有达到这一规模,无人车行业才能形成“技术降本—场景验证—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
2025年被认为是无人车行业的发展元年。无人车行业拐点的来临受益于技术迭代、市场需求、路权等多种因素的助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乘用车领域智能驾驶技术、人才与供应链的外溢,推动了无人车的进一步起量。与此同时,无人车满足了物流运输行业的降本需求,无人车市场需求被进一步打开。据余恩源测算,一台X6车型无人配送车单日可配送2000票,单票成本下降50%。
这吸引了头部快递企业的目光。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顺丰同城已累计投入超过300台无人车进入日常运营,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形成了“骑手+无人配送”的高效协同生态。截至目前,中通快递旗下700余个网点投入超过了2000辆无人车,覆盖200多个城市,每日可以完成20万件包裹配送。
“引入无人车后,我们网点的综合运营成本降低了20%至30%,末端派送时效大幅提升,快递员劳动强度也降低了,可以节约大量往返时间,去做上门揽件等更高价值的业务。”一位中通快递网点负责人告诉记者,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今年采购了10余辆无人车,其结果超乎了她的预料。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市场需求打开缺口,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逐渐加大了无人驾驶路权开放的力度。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03个城市开放无人配送车辆路权,覆盖超过80%的主要物流节点城市。路权是无人车合法、安全上路的通行证,路权的进一步开放为无人车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基础。
已有头部企业跨入盈利门槛
无人驾驶行业一度被认为是一个“烧钱”的行业。然而,随着市场需求被进一步打开,一些无人车行业头部企业已跨入盈利的门槛。
余恩源告诉记者,新石器通过依托先进的算法,以视觉技术为主导,最大限度地简化传感器配置和硬件结构,从而实现了模块化生产,降低了无人车的硬件制造成本与后期运维成本。这助力其抢先走到了单月盈利的关键节点。“当单月销量突破1000台时,我们在财务上就能够实现单月盈亏平衡甚至盈利,这得益于我们始终保持较高的毛利率。虽然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但我们的市场策略是不参与价格战,而是坚持制造具备盈利能力的优质产品。”
头部企业虽已建立起先发优势,但无人车市场的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和固化,新入局者亦正在寻找机会点和新的打法。
佑驾创新董事长刘国清近期在媒体专访中表示,无人车赛道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现在所谓的行业头部企业也就是这两年才发展起来的,跑得比较快的企业也才交付几千台、上万台车,我们不认为市场格局、生态的答案已经被写‘死’了。我们认为在这个时间点进来,还是赶趟的。”刘国清透露,未来佑驾创新将通过在重点城市形成规模化运营,降低单位成本并提升服务质量,而非“广撒网”式扩张。
为进一步推动无人车业务的起量,包括新石器、九识智能等多家无人车企业目前正在加码推进全球化战略。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头部无人车企业已通过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供应链优势等在国际市场上构建起发展护城河。
“从技术格局来看,在无人车发展方面,中美在算法层面各有积累,美国在算法、基础科学和芯片等领域领先中国。然而,在商用车领域,只有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无人车这一赛道对成本控制、可靠性与规模化落地能力要求极高,是典型的软硬件深度融合的产业。”余恩源告诉记者,“新石器已经看到一个巨大的战略机会:在出海过程中,我们在中东、欧洲、东南亚、拉美乃至美国市场均未发现具备系统化竞争力的国际对手。美国企业虽然也看到了这一市场的价值,但是它们造出来的无人车的成本大概是我们的10倍以上。”
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在无人车方面的竞争优势,国家主管部门已采取相关举措。近期,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城市加大场景和路网开放,推动新型快递配送设备规模化应用,推广末端智能配送服务。这为我国无人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对无人车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前景保持乐观预期。余恩源判断,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2026年国内无人车行业将有4万~5万台的市场规模,若加上海外市场,2027年无人车市场的规模将在10万台以上。
“无人车市场的需求非常明确。目前,无人车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虽然看起来量已经很大了,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我们需要的是安全性更高、可靠性更强、性价比更高的无人车,这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整合来实现。”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近期在一场行业论坛上表示,除了市场需求比较明确外,我国发展无人车还具备规模化应用的坚实基础。
“快递物流行业拥有海量的应用场景,这既能推动技术的快速迭代,又容易通过规模化应用来实现降本增效,从而跑通商业模式。”靳兵称,事实上,目前我国的无人车业务已经实现了商业闭环,在实现规模化发展后无需依赖政府补贴扶持。今后,国产大模型、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将为无人车市场相关技术的推广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此外,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体量占全球的60%,并且我国相关企业正以多种模式推动出口业务发展,这也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