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未来的产能规划,刘吴月表示,当前公司产能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可以有力支撑市场增长的需要。“公司未来还将根据市场发展继续规划产能扩展,以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
帕西尼感知科技联合创始人聂相如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帕西尼传感器自2021年公司成立后已实现大量出货与商业化交付,当前在机器人触觉传感器细分市场占据占有率头部地位。此外,通过技术架构优化与规模化生产实现了成本的大幅下降:相较于此前市场上动辄10万元的同类方案,其单价甚至降至约数百元。
坤维科技的核心产品是六维力传感器。公司副总经理顾慧昕此前也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近两年公司已与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头部企业均建立了业务合作,部分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传感器产品已量产。
顾慧昕预计,传感器企业在今年或2026年可以实现盈利,尤其今年是关键年,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如果能顺利量产,将会快速推动传感器产业实现盈利。
可以看到,在各类传感器中,六维力传感器和关节力矩传感器的需求增长最为突出。
其中,六维力传感器是实现动态平衡与精细操作的关键,单机需求通常为4个,2030年预计占据整体传感器市场的40%以上;而关节力矩传感器作为关节力控的核心,其技术突破则会显著提升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
产业格局方面,国产替代不断加速,多位传感器产业链业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2024年国产六维力传感器出货破万台,而价格仅为进口产品一半左右。
另据MIR睿工业7月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同比大增1100%, 国产化率从四年前的19%提升至57.8%。
启赋资本合伙人宋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从行业整体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促使传感器产业集成度更高、更小型化。
“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市场规模会随着机器人的出货量提升增长,国产传感器企业全面进入技术兑现期。其中,触觉传感器会是最主要的市场热点。”
《科创板日报》记者还从产业链多方了解到,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应用热点明确,触觉传感与电子皮肤关乎人机交互安全及精细操作,力矩和六维力传感器支撑关节等部位柔顺控制与装配,视觉/深度感知模块是环境认知核心,IMU等惯性传感器因姿态控制需求将普及。未来几年,其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触觉、力矩、视觉等领域成主流,产业竞争聚焦降本增效、可靠性与系统融合能力。
尽管传感器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但在满足人形机器人需求时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唐劲草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首先是成本与量产问题,高精度力矩、触觉和视觉传感器仍然价格高企、工艺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生产;
其次是触觉传感的工程化瓶颈,电子皮肤和阵列触觉在耐久性、抗干扰、批量一致性和标定稳定性上存在不足,尚未完全达到工业级应用标准。
再次是多传感器融合与时间同步的难题,人形机器人需要数十到上百个传感器协同工作,若缺乏统一的时钟和低延迟通信,会导致控制偏差和动作不稳。
与此同时,产业链高端环节依然存在短板,高一致性的传感材料、精密机加工艺和专用芯片能力仍需突破。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聚焦于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加强系统级融合以及建立统一的认证与测试标准,这样才能全面满足人形机器人对传感器的严苛需求。
资本涌入,多家公司密集融资
随着产业发展节奏加快,资本热度也在兴起。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统计,截至2025年8月,国内六维力传感器赛道的融资节奏明显加快,最活跃的企业集中在蓝点触控、坤维、宇立等几家。
蓝点触控在7月刚刚完成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广发信德、复星创富、合肥创新投、华仓资本四家机构联合出资;坤维科技则在2月完成了B轮,规模也在亿元级别,小米产投、舜宇产业基金、深创投、高瓴创投等悉数入局。
上市公司方面,东华测试5月通过定向增发募了1.5亿元,用于六维力传感器的小批量试制和智能化测控产业升级;上市PE九鼎投资宣布以2.13亿元收购六维力传感器厂商南京神源生53.29%股权。
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当前传感器产业的融资情况呈现出高度活跃与结构分化并存的特点。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设立智能机器人产业基金时,往往将传感器列入重点投资领域,例如合肥的百亿未来产业基金、深圳的百亿机器人基金以及江西赣州的首支智能机器人产业基金,均明确支持机器人核心部件及上游传感器环节,这意味着政策性资金在传感器融资中扮演了“托底”和“引流”作用。
另一方面,市场化资金也在加快布局,母基金、产业基金和龙头企业等产业资本积极进入,尤其关注在电子皮肤、6D力矩传感器、高性能IMU和视觉模组等赛道上的初创公司或专精特新企业。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总体而言,传感器企业的融资集中度在提高,在资本偏好上,投资人更倾向于投早期具备原创技术、能解决工程化痛点的企业,例如具备低成本大规模触觉阵列生产能力或高可靠性力矩传感技术的团队。
可以判断,未来几年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传感器企业的融资热度将持续上升,融资案例会向“政策+资本”双轮驱动模式进一步集中。这同时也将加速行业整合,部分领先企业在资本助力下率先形成规模优势及获得标准制定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