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工业旅游备受关注。曾经机器轰鸣、闲人免进的工厂车间,成为游客热衷探访的目的地。从承载厚重历史的工业遗产,到“科技范儿”十足的现代化生产线,工业旅游玩出了新花样,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新风景”。
工业遗产变文化地标看百年啤酒厂的新玩法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8月27日视频
在青岛,有一座特别的博物馆。在那里,游客可以在“老发酵罐”旁玩剧本游戏,还可以品尝啤酒酵母烤面包和麦芽酿茶饮。传统的食品饮料工厂,怎样与文旅结合,焕发新活力?
青岛市登州路56号,是122岁的青岛啤酒的发源地,22年前“变装”升级成为青岛啤酒博物馆。早晨不到8点,博物馆门口已排起长龙,游客都想第一批入场,在百年糖化锅旁按下快门。
青岛啤酒博物馆建在1903年青岛啤酒老厂区中,完整地保留了百年糖化车间、发酵池等德式工业建筑群,21件国家级文物至今还可运转,实现“遗址即展品”的活态保护,而在同一空间内,还有着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为此博物馆专门建立了游客的观光长廊,做到生产、参观互不影响。
青岛啤酒博物馆馆长孙姬: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工业1.0的历史文化,也可以看到最先进的工业4.0的生产线。开馆以后,我们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今年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长约30%到40%。
馆长孙姬介绍,今年新升级的沉浸式剧游《觉醒的酿造师》,是现在博物馆最热门的项目,早场名额一放出就卖空,来得早的游客才能喝上这杯带剧情的啤酒。
青岛啤酒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伟伟:沉浸式剧游,从2022年5月上线到现在,已经接待了18万人次游客,每年增长超三成。
穿过透明长廊俯瞰现代化生产线,抵达最受游客欢迎的现打啤酒区,畅饮一杯当天生产、保质期24小时的新鲜原浆啤酒,一口冰爽,把刚才看到的酿造工艺瞬间喝成舌尖记忆。
在这里,“工业旅游”已超越传统的机器参观,升级为“可观、可赏、可吃、可玩”的多维体验。进入文创商店,“啤酒+万物”的生态矩阵,进一步延长消费链条。
青岛啤酒博物馆创意研发部策划经理张思维:酒标系列的复古产品卖得特别好,啤酒花面膜是我们整个护肤系列,卖得特别好的一个产品。
近年来,工业旅游异军突起。游客在工厂里不仅有新奇的体验,还能对制造业有更多的了解。“热闹”的旅游场景背后,又有哪些门道?戳视频,跟随专家一起走近智能生产线,当一次特别的体验员,解码工业旅游背后的商道↓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8月27日视频
自然禀赋与现代工业相融白酒庄园“酿”出消费新体验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8月28日视频
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旅游产值约占旅游总产值的10%至15%,而中国目前的市场占比不足5%,工业旅游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中国酱酒的黄金产区赤水河畔,郎酒庄园把酿酒厂变成风景区,让生产线化身风景线。一起跟随记者,在一滴酒的“生、长、养、藏”里,读懂自然禀赋与现代工业如何同频共振。
在赤水河畔的酿酒车间,工匠们正循着古法,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工序,从水源、原料、生态环境到非遗酿造工艺,讲解员给参观者们介绍着“高粱到酒”的酿造过程。
总台央视记者郭晋华:在酿酒车间的一个体验窖池内,可以观察到窖池内酒糟的发酵状态;我们把手伸进温度体验装置就可以感受到酒糟发酵的温度;闻香装置也是供参观者来体验的,可以闻到不同轮次的酒香味。
沿着风味进阶脉络,工业探秘之旅来到第二站“长在天宝峰”。在天宝峰,数万个陶坛整齐排列,形成壮观的露天酒坛阵。工作人员介绍,新生原酒口感不够柔和,陶坛的微孔网状结构具有天然的通透性,能加速酒分子运动,有利于酒体快速老熟。
总台央视记者郭晋华:“长在天宝峰”的山谷罐贮区也是参观者们的必打卡地之一。工作人员告诉我,原酒经过一年的露天陶坛贮存后,会分级筛选转入大罐中贮存一年至两年,酒体香味也会变得更复合、更有层次感。
随着酱酒风味持续进阶,探秘之旅从室外进到室内,一踏入陶坛库内,醇厚的酱香便包裹全身,一排排陶坛整齐码放,静静完成酒体风格的“定型”。
探秘之旅的最后一站是“藏在天宝洞”,恒温恒湿的环境滋养了微生物,让陶坛外壁形成了厚达数厘米的酒苔。郎酒千年酿造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酿酒工艺也吸引了很多参观者,据统计,郎酒庄园平均每年累计吸引超二十万人次前往参观体验。
白酒企业背后藏着怎样的经济密码?戳视频,跟随专家一起到白酒庄园解密商道故事↓
当传统白酒遇上体验经济,酒厂不再只是生产车间的代名词。“参观”升级为“参与”,“消费”延伸为“共鸣”。赛迪四川高级研究员易正广表示,制造业可以服务化,产品可以场景化,只有更贴近消费者,才能更懂市场需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